13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表示将公布银行对账详单以证清白。当天晚上6时,却突然对媒体称,当天不公布对账单。17日,参与中华儿慈会账目审计的中立诚会计师事务所称儿慈会账目混乱但未发现洗钱,2011年度用于理财的滚动资金累计为5.25亿元,而非4.75亿。(12月17日《新京报》)

行善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捐赠者是委托人,慈善机构是代理人,代理人必须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将捐赠者的善款、物资准确递送到被资助者手上,并及时向委托人交代办理情况。这就如同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委托代理”一样,人民是委托人,政府是代理人,代理人民赋予的权力,去提供公共服务。慈善机构不是善款的所有者,但慈善机构是善款的持有者,如果不受监督,就有可能以权谋私、据为己有。因此,必须要像监督权力一样监督慈善。

目前,慈善事业问题重重,制度建设滞后,涉及慈善方面只有《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不能满足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慈善机构管理混乱,按照《捐赠法》规定,“慈善机构的运行成本应与善款分开”,但是慈善组织人员的工资和行政支出从善款中支付却是常态;信息则往往让人雾里看花,权威统计显示,在我国2000多家慈善基金会中,有公共网站的不到25%,每周更新信息的不到5%。接二连三暴露出来的慈善丑闻,是长期缺乏有效监督的结果。

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才让中国首善曹德旺在2011年向西部五省捐款时提出“史上最苛刻捐款”要求。曹德旺认为,2亿元善款的运营成本200万元就够了,慈善机构提出要2000万元,结果慈善机构拿200万元也做成了。如此大的伸缩空间,让人怀疑是不是把慈善机构做成了赢利组织。

慈善机构是用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有的人会想方设法把手里的权力、金钱变成自己的,这是人性的贪婪决定的。克服的办法有两条,一是形成代理人竞争机制,二是对代理人严加监督。两者结合,能奖优汰劣,让代理人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不敢贪腐,始终如一地忠实执行委托人的意愿。

13日下午3时,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简称“儿慈会”)传播部部长助理姜莹表示将公布68页的银行对账详单以证清白。当天晚6时,姜莹却突然对媒体称,当天不公布对账单,也没给出公布的时间表。(12月14日《法制晚报》)

晒账单的公开承诺,尚在耳畔回响,公众正在翘首以待,哪知情势突变,儿慈会单方面收回承诺,让公众大失所望。儿慈会食言为哪般?按照有关负责人的表示,由于对账单共68页,数据繁多,且都是专业财务数字,即便公开了,公众也不易看懂。

这一解释让人哑然失笑。公众不易看懂不等于儿慈会就有权收回承诺,公众看不懂是一码事,儿慈会晒不晒账单是另一码事。

质疑止于公开,没有透明就没有真相。面对质疑,如果躲躲闪闪,只会更让公众怀疑。而回应舆论质疑,既需要拿出真诚的姿态,更需要拿出实际的行动,欲言又止,出尔反尔,会给人此地无银之感,即便真是“一点”之误,也会发酵为重大事件,不堪收拾,甚至遭遇难以修复的信任危机。有个细节是,儿慈会成立三年来,收到的捐款一半来自企业,一半来自个人。而据称,当前公募基金的捐款中,个人捐款份额能在10%左右就不错了。儿慈会收到的个人捐款比例之高,说明公民个体对儿慈会的信任,也是对待救助的儿童充满一腔热忱,儿慈会有义务尊重捐款人,善待公众冀望。

权威统计显示,在我国2000多家慈善基金会中,有公共网站的不到25%,每周更新信息的不到5%,“缺乏透明度是阻碍慈善事业发展的主因”。在一系列慈善事件发生之后,不少慈善机构已经开始晒信息,这值得肯定,但与公众期待尚有不小距离。公开透明,不是简单粗糙地晒账本,公众需要知道每一笔捐款的来源、具体流向,需要知道善款有没有发挥效用。公开透明,也不能止于晒善款,慈善机构的开支情况如何、内部运行机制,有无灰色收入等等,也是公众关心的热点。儿慈会有没有勇气邀请媒体人士、专业机构独立核查公众质疑的银行对账单?

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曾经感叹“郭美美事件”三天毁了红会一百年,此话也许不够准确,但教训显然非常深刻,值得每个慈善机构警醒。只有最大程度地接受公众监督,忍受公众挑刺,用诚实和操守面对每一笔钱、每一份账单,慈善机构才有公信力可言。目前,儿慈会正遭遇舆论质疑,能不能快速走出可疑账单风波,避免陷入更强烈的信任危机,这就看儿慈会拿出什么样的姿态和行动了。(王石川)

相关评论:

儿慈会公布账单,别怕公众“看不懂”

慈善机构盯紧你的“小数点”

面对账单风波,儿慈会应拿出诚意

爆料人周筱赟(左)与中华儿慈会传播部部长助理姜莹面对面进行“对质”。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近日,中华儿慈会“48亿元神秘账目”事件引起热议,儿慈会称事件因财务人员误写小数点所致,将4.75亿元写成了47.5亿元,并称将公布68页银行对账单以证清白。12月13日,儿慈会改口称对账单暂不公布,将组成临时机构对相关问题进行审查,然后给公众一个全面的答复。

一个小数点,惹来大争议。究竟是数据乌龙还是涉嫌洗钱?台上激辩N回合,台下围观者无数。眼看着就到了关键的“68页银行对账单”上场,但前一天说誓拿账单一洗冤屈,次日又说暂不公布账单。这般出尔反尔的姿态,确实令人浮想联翩。

事关数十亿的账目,层层专业审核后,仍能让小数点“乱跑”——若不拿出扎实的证据,恐怕很难令公众信服这只是误会一场。那么,儿慈会为什么在自证清白的关键环节又不使用对账单这一“杀手锏”了呢?当事部门的说法是,“由于对账单共68页,数据繁多,且都是专业财务数字,即便公开了,公众也不易看懂。为此,儿慈会在请专业机构对所有账单核查并作出相应文字说明后,再给公众一个容易懂且系统全面的答复”。

这样的说辞,恐怕逃不脱三重质疑:

一者,舆论监督连“手表史”、“华南虎史”等边缘科目都能刨根究底的情况下,区区68页账单,相较于公共监督所走过的路程,估计连沧海一粟都谈不上,何以说什么“数据繁多”?

二者,不过是对账单,就算是所谓“专业财务数字”,民间从来就不缺研判真相的高手,再说财务知识又不是高尖端学科,“不易看懂”之说是低估公众监督能力、抑或是不愿公开的拙劣借口?

三者,最为可疑的是“儿慈会请专业机构核查并作出说明”,远的不说,只看塑化剂风波中的酒企,不照样请到北大教授出面断论出“三聚氰胺都没事儿、人类排毒能力强大”的彪悍逻辑吗?公众担心的是,只要儿慈会出面,即便无须这68页账单,找到“清白牌”专家很难吗?当然,最大的问题是,何时给出一个“全面的答复”,儿慈会眼下还没有提供一个确切的“有效期”。

只见客观理由的辩解,不见主观反思的坦诚;只见宏观公益的煽情,不见权责对等的处理——也许这才是真正令公众倍感纠结的地方。12月13日,中国红会秘书长王汝鹏向社会公布了年度“账本”:据其介绍,本报告年度,红总会社会捐赠收入为4亿元人民币,而上一个报告年度为5.5亿元人民币,捐赠收入比去年降1.5亿元。直面公信症结,远比粉饰太平或讳疾忌医更为迫切。

好在这是一个官方慈善开始“血拼”公信的年代,公民意识勃兴、监督意识高涨,看起来都是一些倒逼的力量,但确实在鞭策着中国慈善事业往更规范、更有序、更经得起考验的路上迈越。只是,既然儿慈会的对账单是清白与否的关键,忽然“暂不公布”,难道这账单也有“难言之隐”吗?

□海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