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开课,但网络上关于“爬树选修课”的微博已经铺天盖地,网友们为何如此激动,据说厦大的此番新举让网友们展开了无边的联想,有人据此联想到人猿泰山,认为在林间窜来窜去,无比清爽;有的则据此联想自己逃离钢筋水泥城市,重回清新大自然的怀抱里,无比兴奋;当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能勾起的只能是那已经逝去的爬树童年回忆。如此看来,成选修课的“爬树课”倒也是直抵人心,值得赞许的“摩登”安排。
但联想也好,幻想也罢,回忆又当如何 ,这只是在喧嚣的舆论聚焦下,围观者的“事不关己”的情绪表达,所谓的“人猿泰山”,更像是不由分说的戏谑,而童年回忆则更可能是对现实冷峻的另类抗议表达。爬树,这是小时候的童年游乐内容,如今要堂而皇之地登入大学殿堂,这究竟是选修课中令人神往的“奇葩”还是莫名其妙的人为戏说呢?
有必要先来看看爬树选修课的产生背景:据说是厦大朱校长从美国回来,得知美国大学有开设爬树课,要求该校体育部和资产处去找些树,尽快给学生开爬树课。原来“爬树选修课”是舶来品,从搜来的信息看,美国的这所大学应是著名的康奈尔大学,朱校长大概是亲眼所见了爬树课活力四射的现场,遂为此所动,决意推行此课,也有可能的情况是,所谓贤者思齐,在向世界名校学习中,直接复制其课程设置,大概就此认为与世界名校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这样的全盘吸收,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他对太不摩登的“送去”无可奈何,于是鼓吹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样方显得摩登。但随后他笔锋一转,即便是拿来,也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回到爬树选修课上来,这应该是积极的”拿来“,但是否运用了”脑髓“,是否有”眼光“,则当别论!
对于爬树这样简单的户外活动,有没有必要成为一门选修课呢?如果是为提高求生技能,那么将为此开设多少选修课呢?而且,一个浅显的假设是,如果这次朱校长看到的是另外稀奇古怪的选修课,比如加州大学开设的同性恋音乐课,会不会也会照搬过来呢?再者说,从康奈尔大学的爬树选修课资料图看,该校有足够的开课条件,至少有天然的教学场地,这样的因地制宜,才是特色所在。
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对一所大学而言,当然要吸取他人长处,但是不是无选择地跟风,更要有辨别,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否则就太不摩登了,反而要落入俗套,成为笑柄!
' />学会“爬树”是为了“逃生”?网友因此拍砖“爬树”训练,认为若真要习得几门逃生技能,爬树远不如游泳来得实在。其实,厦大开设爬树课的理由也很简单,既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爬树课”可以广受欢迎,厦大也就没有理由不来一次剑走偏锋。
不过,既然冠以了“逃生技能”的名头,就该把“爬树课”拉出来溜溜。据说,康奈尔大学在自己的官方网这样介绍“爬树课”:“不管你是一个丛林探险者,园艺师还是童心未泯者,每个人都喜欢爬树。当你第一次爬进树丛,看到树木深处的鸟巢一定会唤起一种冒险的刺激感。但是,当你想爬那些街边的大树却到达不了顶端时怎么办呢?”很显然,康奈尔开设“爬树课”的初衷不在“逃生”,而只是为打开有关冒险与体验的那扇门。换句话说,即便学会“爬树”会成为一种逃生技能,那也只是意外之喜,而非题中之义。
这大概才是国外有关自然体验及生存教育的内核。无论是爬树课、垂钓课,还是开课研究哈利波特的魔法,这些外表荒诞的教育,核心仍在于探索世界与社会。通过一种公众身体力行的参与及公共讨论,借流行文化剖析社会、了解自然、考察人性。应该看到,这种教育的本质并不仅在于寓教于乐,而往往是通过一种公民训练,传递某种笃定的价值观。拿学习野外生存体验的美国童子军来说,他们不仅是在学习生存技能,更是在践行一种坚持、乐观、“日行一善”的准则。由此反观厦大这次的“拿来主义”,我们会不会丢掉内核,只剩“逃生技能”的形式,值得揣摩。
' />二十多年前,那时的我还是一个顽童,常常因为爬树磨破了裤子被母亲责骂。谁能想到,时移世易,“爬树”这等雕虫小技竟能登堂入室,赫然“爬”上了大学讲堂,套用一句广告词,真是“一切皆有可能”啊。
“树人”的大学要教学生爬树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微博接力后,立即引发网友热议。认为此举很有必要,支持者有之;认为纯属噱头,质疑者亦有之,各种声音交织,正反观点碰撞,乒乒乓乓,拳来脚往,好不热闹!我想群情之所以如此激奋,与“爬树课”三字有很大关系,如果换一个字眼,唤作“攀爬课”,或者“逃生技能课”,保准不会像现在这样,树未爬,围观者先推搡了起来。
窃以为大家真的没必要盯着“爬树课”不依不饶,说白了,这只是一个课目名称而已,教大学生爬树不是目的,而是让他们掌握一项自救逃生的技能,“技”多不压人,爬树虽听着不雅,保不准关键时刻就能起到保命的作用呢。所以,大学开设爬树课不是不能,而是有点太晚了,诸如攀爬、游泳这类基本自救技能,其实应该从娃娃教起,在我们的中小学就广而推之,让每个孩子都掌握一定的自救自保本领。
现实表明,时下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太过孱弱,掌握的自救逃生技能太少了。这点,从夏季频发的学生溺亡悲剧就可见一斑。今年6月9日一天时间,山东、湖南、黑龙江接连发生三起学生溺亡事件,16名孩子被水魔夺去生命。事后,有人质疑学校安全教育缺失,有人又提留守之殇,但是更有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感概——如果孩子们会游泳,掌握了一定的自救逃生技能,悲剧还会来得如此惨烈吗?
想我们小时候,下水摸鱼,上树掏鸟窝,虽然衣服磨破了被父母责骂,身上旧疤未除又挂新彩,但仍然是乐在其中,也不经意间学到了这些最基本自救的本领。再看现在的孩子,玩着电子产品,吃着高热量食品,个个都是家里的宝,爬树、游泳这些“危险活动”绝对是被家长禁止的。别说城里的孩子没有亲近自然的机会,就是乡村的孩子现在也没有了“上房揭瓦,钓鱼逐鸟”的兴趣。前段时间回老家,门前就是一片小树林,蝉鸣起伏,要是在过去,这里早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但是看看邻家的那些孩子,不是在盯着电脑打怪,就是守在电视前乐得“喜洋洋”。
而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总是在强调“水深危险”、“爬高危险”,却很少教孩子应对危险的技能,反而乐见孩子与电子保姆为伴表现出的“乖巧”。试想一下,一旦哪天真的“遇险”了,这些从小畏水惧高的孩子靠什么脱险?
所以,“爬树课”真的可以有,大学可以有,中小学必须有!人类祖先就是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一点点进化,现在的我们,不应消极退化。教孩子们爬树,教孩子们游泳,这些真的不是“雕虫小技”。
' />果不出所料,正如该校于7年前率先在体育选修课中开设高尔夫球课一样,由于在大学开设爬树课,属国内第一个吃螃蟹者,此消息一出,即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我不知道一些网友反对在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但之于笔者,如果真如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所透露,“该项课程拟于今年新学期推出”,我以为不仅可以有,甚至我认为未免有点跚跚来迟。
之所以说可以有,盖因除了多年前,美国康奈尔大学户外体育部就给学生提供爬树课程。也就是说开设爬树课并非厦大所首创。关键是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旨在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而这点不正是时下国人所忧心肿肿的么?且不说,爬树具有挑战性,能激发人体的潜能量、建立自信心、减压,爬树过程,是亲近大自然、了解每一棵树独特生命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更高尚的情操等。有此诸多好处,何开而不为呢?
至于说有点跚跚来迟。我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主张,每个学生在童年时代就应该“敢爬树顶,敢在夜晚走进森林去寻觅一定粗细的木棍或某个同伴旅行时失落的指南针,敢在暴风雨中护送无能为力的小孩回家”。而列宁在波罗宁村流亡时,曾经有意选择一条最险绝的山路登山,他这样回答向导的询问,说“朋友,我们每日每时,都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意志,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由此,本来从小学起就应该注重的爬树之类的“壮胆教育”,却推迟到大学才蹒跚起步,不是显得跚跚来迟吗?而本来是我们于每日每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勇敢、大胆、无畏的意志品质,有人却一味地埋怨教育引导不力,岂不显得“一叶障目”甚至荒唐透顶?
诚然,勇敢、大胆、无畏,这些意志品质的培训,总是蕴含着风险的,一旦被引入歪道,后果势必很糟,但正如走路都难免被汽车撞倒,又何必因噎废食呢?何况,在走正路的孩子身上会成为无坚不摧的钢刀、钢枪,可以借助它克服学问道路上每一座堡垒,或者借助它掘开任何用困难浇铸的障碍。
写到此,突然想到英国有一首儿童诗《出去吧》:出去吧/在四处刮起大风的时候/让它彻里彻外把你折腾个够/出去吧/哪怕是外面阴雨连绵/也不要坐在火炉边一再留恋//出去吧/趁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同它作一番勇猛的较量。诗虽然写于冬天,其主旨却显然是适应一年四季的。虽然是写给儿童的,但无疑值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溺爱孩子的家长以及只顾埋头攻读的大学生们细细品味。
' />当今中国的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缺乏创新精神,教师的教育方式呆板,导致学生也成为了一个个学习的机器。高校敢于突破常规,开设另类课程,在西方国家不足为奇,但在中国却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从风水课到爬树课,都取得了这种效果。
说实在话,虽然一般人并不反对厦大开设爬树课,但看了厦大微博的内容后,却感觉有些夸张。人的确存在很大的潜能,只要加强锻炼,不断提高体能,相信一般人都可以“安全爬上任何树”,也可以“在上面自由移动”,但是,人毕竟身体比较重,要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
众所周知,理论知识学得再精,不去实践,也不可能真正会把事情做好。譬如说游泳,只有真正下到水里才有可能学会,但下到水里也未必能学会。爬树也一样,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厦大的目标显然不现实,因为能“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的,除了猴子之外,恐怕就只能是那些会轻功者,而要练成轻功,却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现在的师生基本上不可能会受得了那种苦。
带着疑虑,7月23日,记者从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确认得知,厦门大学要开设爬树课一事的确不是传言,而是事实。事情起因是厦大校长希望借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还透露,该项课程拟于今年新学期推出。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林建华教授表示:他们不是要学生赤手空拳去爬树,会适当借助一些器材以保障学生安全,爬树的形式可能会有点类似于攀岩运动。看到他的这番话,让人不禁有些失望,因为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把逃生器材带在身上,在洪水来临时,一般人要逃生只能是赤手空拳去爬树。如果非得借助器材,这样的爬树课我看不开也罢。
当然,厦门大学的这种创意值得肯定,估计到新学期开学时,爬树课就要开始了,希望教学内容能务实一点,多注重培养学生赤手空拳逃生的技能。现实生活中,不仅是在大灾大难的时候,在出去旅游的时候,同样需要具备逃生技能。笔者曾通过到哪啊网去漂流,结果遇到狂风骤雨,在一块石头山险些摔跤,幸亏抱住一棵小树才安然无恙。
倘若在大灾大难面前,厦大的学生真能通过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全身而退,甚至还能去挽救他人的生命,估计在今后很多学校都会开始同样的课程,高校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激发。
' />爬树、同性恋音乐学、行走的艺术、动物的灵魂、葡萄酒的品味、哈利波特与科学……都是美国大学里一些惊爆眼球的课程。爬树课是康奈尔大学开设了多年的课程,据说效果非常好,选课时鼠标稍慢就选不上了。这次,厦门大学也准备开设爬树课,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和中国不同,康奈尔大学开设这门课程,是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而做的课改,类似的体育课程还有啦啦队比赛、内衣长跑、裸体游泳……等等,以吸引学生选修。
从形式上,中国的大学要比美国的大学更重视学生的体育课、逃生技能的教育。中国,大学体育是公共必修课,教育部屡次三番强调生命与安全教育;但美国不一样,体育不是必修课,安全教育也不是必修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人真正懂得从娃娃抓起的道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体育课天天都有,喜欢什么老师就引导你玩什么,到了中学,就有正规的运动项目供你选择,也顺便避免了像我国这样为了体育竞赛的举国体制。通过从娃娃抓起,体育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到了大学,就已经完全是凭兴趣选修了。
在生存技能教育方面,美国虽然不善于喊“从娃娃抓起”的口号,但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们的学校,也没有专门课程,而是采取轻松活泼的方式,寓教于乐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除了日常的逃生、救助技能演习和志愿者讲座,每一次灾难之后,都会有及时的针对性的教育。另外,美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组织,即“美国童子军”, 1910年成立,到今天已经超过了100年的历史,名誉主席为现任总统,前任在世总统都为荣誉副主席。这个组织一般每周或每月都会安排活动,专门培训孩子的野外生存能力。这个组织还出版有自己的杂志、用于各项活动的指导手册。该组织在美国全国有近15万个分支,相当比例的美国家庭都送孩子参加过童子军。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生存技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生存、逃生、急救技能,而是通过生存技能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这一点我们从美国好莱坞的灾难大片中就可清晰体悟到。美国童子军,体现尤甚。美国童子军奉行“日行一善”的口号,有专门的誓词和行为准则。就连美国前总统福特也说:“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没有童子军精神,我不会成为一名好运动员,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海军军官,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参议员,更不可能成为一名随时都能做好一切准备的总统。”
很遗憾的是,我国各个重要的方面,几乎都有“从娃娃抓起”的口号,但关键是没有真正落实。比如爬树课,原始的徒手攀岩、爬树,幼儿园没有,小学没有,中学也没有,现在大学开设“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的爬树课,是要借助器材的,它实际意义上的逃生技能已经不大了。游泳课也一样,幼儿园没有,小学没有,中学也没有,但到了大学,却被列为了必修课,但短短的三五次课中,又有多少“旱鸭子”真正学会了游泳。我们的问题,正在于把目的标示的太单一,使得教育太功利,不仅本身成了正儿八经的“形式主义”,也伤害了孩子的兴趣。
爬树课,从逃生技能的角度看,不仅大学该开,而且中小学更应该开,真正“从娃娃抓起”。但从学习借鉴的角度看,千万不要只学形而不学神,最后变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简单的爬树课,值得我们思考揣摩的地方确实很多。
' />厦大开设“爬树课”的初衷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可谓敢为人先,用心良苦。吊诡的是,一些网民对这个听起来很雷人的“爬树课”却指指点点,揶揄嘲讽。比如,“这是要人退化为猿猴吗?”、“孙悟空可以来应聘教授了”、“爬树还用教?”等等。不过,笔者倒是对“爬树课”报以支持的态度。
事实上,查阅资料可知,“爬树课”在美国的很多大学是一门十分流行的课程。根据康奈尔大学课程目录的介绍,这门课程将教会你:如何安全地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也就是说,“爬树课”并不是要教会学生花哨地“爬树”,而是旨在扩宽学生的另外一种爱好和逃生技能。而这一点,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该是多么稀缺的一环!
君不见,当地震突然来临时,有多少学生手足无措,最终导致伤亡;君不见,当大火熊熊燃烧时,有多少成年人不知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逃出火圈;君不见,当暴雨倾盆时,又有多少司机被困车中茫茫不知如何自救,最后只得酿成悲剧。究其根源,正在于当下安全教育和逃生技能匮乏。在这样尴尬的现实下,厦大开设这样一门“爬树课”,真的就没有必要了吗?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个视频,呈现的是唐山市某中学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老师和同学们及时做出的自我保护和逃生方法,这个视频在当时赢得了很多人的肯定和赞扬。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在当前现实语境里,能够做到如此熟练自保和逃生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连基本的游泳技能都不会,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的状况。“爬树课”虽然听起来有些幽默甚至恶搞,但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并没有错,开设这门课就是要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就是要教会同学们在特殊、紧急情况下如何学会自保,如何安全逃生。而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俗话讲,对于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我想,“爬树课”之所以“雷人”,从另一个侧面或许正说明眼下我们的教育体系对生命和安全教育存在不小空白。而厦大“爬树课”最让人尊重的一点就在于,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重申对个人生命的珍惜,对安全教育的重视。所以,舆论还是且慢对厦大“爬树课”说三道四,不妨给它一些空间和时间来成长吧。
短评
逃生技能理应成为一门课程
或许,有人认为大学开设的爬树技能教育,将来又有几人能用上呢?在我看来,爬树也好,游泳也好,这是我们重视逃生技能的开始。尽管,刚开始的逃生技能课也许不够系统和全面,但我想不管怎样的形式,只要有学校带头重视,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去完善逃生技能课程。再说,爬树这样的另类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对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把逃生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体系中,让每一个学生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重视生命,我想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陈连锦)
' />厦大开设爬树课,不是突发灵感,而是厦大校长美国考察所得,应该说来源于现实。爬树课在美国已经有,在中国特别是在厦大是否可以有,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厦大以敢于创新著称。7年前,厦大率先开设高尔夫球课,成为国内高校体育课史上体育课创新的第一校。时至今日,高尔夫球课经过“七年之痒”,目前“发展现状良好”。
对于厦大的又一次创新,尽管依然褒贬不一,但从厦大的“脾气”来看,开设爬树课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既然厦大有高尔夫球课的“经验”,那就尝试着开设爬树课也无妨。
纵观国内很多大学,均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和“看家本领”。比如,中山大学开了一门课叫《哈利·波特与遗传学》,被网友评为“神级选修课”;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有一门“新女性必修课”,传授各种生活常识;广东金融学院开设《爱情心理学》,教同学们怎么谈恋爱;广州大学更是开设《生死课》,教你写遗书、立遗嘱,等等,不一而足。
而从现实来看,偏门选修课往往最热门,这既有少见多怪的定式思维起作用,更有求新求异的发散思维在发酵。中华民族是一个敢于创新的民族,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对于厦大开设爬树课,我们可以围观,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但最好不要“冷嘲热讽”——什么“返祖”呀,“学会退化,化身猴子”呀,等等,切莫张嘴就来。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大学办学必须瞄准市场。厦大开设爬树课,办得走、办得好是其本事,办不走显然只能自生自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厦大开设爬树课只能用实践来检验。但是,在爬树课这种新事物萌芽之前,我们应该欢迎、支持和扶植,千万莫用一声呵斥而把这颗创新的种子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 />